主题(精华): 汽车板块消息荟萃
|
2009-07-19 23:36:43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长安幸福 |
发帖数:836 |
回帖数:718 |
可用积分数:74494 |
注册日期:2009-02-22 |
最后登陆:2019-08-21 |
|
上海证券报: 轿车行业利润将由“量增利不增”走向“回升阶段” 6月,汽车总计销售114.2万辆,同比增长36.5%,增速再创近两年新高。轿车月销量再创历史新高,微客、微卡持续旺销,重卡复苏态势逐渐明朗、大中客仍低位运行,但较前期有所改善。
1-6月累计汽车总销量维持两位数增长(17.7%),较1-5月14.3%的增速进一步明显提高。轿车、微客近4个月持续旺销使汽车销售累计增速快速上升。
乘用车:轿车销售创年内新高
轿车创年内新高,微客继续维持高位。6月轿车、微客分别销售64.1、16.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7%、75.2%,上半年累计增速分别达到21.6%、54.5%。6月轿车月销量再度刷新历史纪录,表现超出市场预期,微客月销量仍维持高位。
预计6月轿车销量绝对数将为年内高峰。在成品油价格两次上调的背景下,6月轿车销量创出新高,究其原因,除了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仍发挥作用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宏观经济复苏,消费者信心得到回复;股市、楼市快速回暖,财富效应再现。此外,6月是上半年最后一个月,经销商经历前几月旺销局面后,有补充库存冲业绩的动力,厂商生产调整也比较充分,这也是销量创新高的原因之一。预计6月轿车销量绝对数将为年内高峰,7、8月为传统车市淡季,预计销量环比会有所下滑,同比增速由于去年基数较低将继续维持高位。
厂商、经销商均开始回补库存。6月轿车销售厂商生产数(65.2万辆)>厂商批发数(64.1万辆)>终端销售数(59.7万辆),厂商、经销商均开始回补库存。但经历前期连续数月销大于产,库存水平处于历史低位,预计在未来数月,厂商、经销商仍将回补库存,短期终端降价压力不大。
轿车全面复苏将反映在厂商盈利上。轿车销售从一季度“小排量井喷、中高端疲弱”的结构性复苏,走向二季度“各细分车型均改善”的全面复苏,盈利能力较强的中高端轿车销售回暖,轿车销售整体连续3个月同比大幅增长,终端旺销将反映在行业盈利上,行业利润将由上半年的“量增利不增”走向“利润回升阶段”。
重卡:行业复苏态势逐渐明朗
半挂牵引车销量环比继续上升。6月重卡销售5.4万辆,同比下滑9.1%,上半年累计下滑27.7%,降幅较1-5月明显收窄,主因在于上年6月基数快速下降。重卡中,半挂牵引车的回暖仍非常明显,半挂牵引车月销量上半年连续6个月环比大幅改善,6月环比增长21.1%,而载重货车、货车底盘继续季节性下滑,环比分别下滑14.5%、13.4%。
物流需求持续明显回暖。一季度基建需求拉动自卸车需求率先回暖,由于工程用车多为一次性采购,新开工项目很难持续刺激自卸车旺销,工程用车销售已于2009年2-3月达到高点。二季度以来,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复苏,公路货运周转量、国内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均出现明显回升,体现物流需求的半挂牵引车销量连续数月环比大幅改善,6月销量(1.8万辆)水平已超过2008年1.6万辆的平均月销量,预计这一趋势将得到持续。下半年,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重卡销量在半挂牵引车的带动下将强劲复苏。
厂商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在厂商层面上,上半年中国重汽(集团)累计销售6.8万辆,仍处于领先位置。东风公司、一汽集团、陕重汽市场紧随其后,近几月份额呈现上升趋势。
|
2009-07-19 23:48:58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长安幸福 |
发帖数:836 |
回帖数:718 |
可用积分数:74494 |
注册日期:2009-02-22 |
最后登陆:2019-08-21 |
|
汽车股重组概念拼抢业绩功劳
[世华财讯]尽管汽车业上半年已扭转了“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但分析人士对下半年业绩对汽车股继续上涨的驱动力存疑问。高估值下,汽车产业重组的推动力可能会争抢了业绩位置,成为汽车股下半年的投资新主题。
中国汽车市场上半年累计销售汽车609.88万辆,同比增长17.69%。其中,乘用车销售453.38万辆,同比增长25.62%;商用车销售156.50万辆,同比下降-0.52%。此外,1-5月,汽车工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0,186.07亿元,同比增长3.79%,扭转“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但“增产不增收”局面的扭转,并不表示汽车股未来业绩成为第一驱动力。与历史水平相比,若不考虑2007年及以前的牛市高点,汽车股目前估值已处于较高水平。
民族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经理曹鹤认为,汽车板块的估值已不占优势。鉴于近2、3个月以来汽车板块中的新能源汽车的概念炒作成分已经过大,而汽车行业合并重组即将进入高潮,重组将是下半年汽车行业的投资主题。
中国国内汽车产业的重组政策由来已久,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自《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行业重组规划后,2009年初以来,中国汽车业重组更是消息不断。但到目前,只有广汽5月份成功入主长丰汽车。随后车企之间重组更多只是停留于消息层面。
近期有消息称,一汽集团将通过出资购买华晨汽车集团股份,或者采取国有资产划拨的方式,实现进入华晨汽车并实现控股。但此事并没有得到当事双方的确认。另据悉,北汽、广汽分拆重组福汽一事已经敲定。国都证券分析师徐才华指出,北汽广汽分拆福汽将使福汽金龙等并购重组推动江淮汽车和奇瑞的整合预期。
虽然未见车企之间更大实质重组的行动出台。但广发证券指出汽车股下半年要靠业绩驱动时,兼并重组也有望在国家政策之下继续推进。东安动力和江淮汽车将获得关注。
曹鹤认为,汽车行业的合并重组必将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鼓励“四大”(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四小”(北汽、广汽、奇瑞、重汽)实施兼并重组。国家确定的“四大四小”重组主体中,四大中只有长安汽车会有较大的动作,重组路线图是航天军工系统的长安收购新中航(主要是昌河汽车和哈飞汽车)。反而“四小”中的北汽、广汽、奇瑞会有大动作,路线图是江淮、奇瑞合并成“安徽省汽车集团”;北汽并购福建省汽车集团;广汽和华晨强强联合。
分析师对汽车行业重组进程的加速表示认同,前几年国家推动汽车产业重组整合迟迟未果,原因在于当时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高增长高回报环境下,各个车企缺乏整合的动机,更何况作为汽车企业大多为地方龙头汽车,地方政府一般不会轻易放手。但随着经济危机的暴露了车企各自为战的诸多不足,中央此次力推行业的并购进展将不可和以前同日而语。
中国2009年年初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汽车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 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
可预见,中国汽车行业的重组整合是大势所趋,但不会一帆风顺。东海证券分析师赵世光表示,从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来看,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的产业重组进行的较为顺畅,也更加符合各方的利益。而同为整车生产企业的兼并重组则具有一定难度,相关各方利益的协调比较困难。另外,企业兼并重组后的生产、管理、文化等各方面的整合相对第一种重组形式也更有难度。
|
2009-07-20 15:37:55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长安幸福 |
发帖数:836 |
回帖数:718 |
可用积分数:74494 |
注册日期:2009-02-22 |
最后登陆:2019-08-21 |
|
汽车行业:淡季旺销盈利超预期 来源: 中信证券 发布时间: 2009年07月20日 09:24 作者: 李春波 中信证券 李春波 中国汽车需求存在持续较快增长基础,6月淡季旺销,销量114万辆(环比+2%,同比+36%)显著超越市场预期。淡季旺销,二三线地区偏低的保有率和消费启动提供了良好的需求基础,东部市场需求恢复为市场注入新动力,政策支持和刺激稳定消费信心。轿车、微客显著增长。 国内需求总体乐观,预期下半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速30%以上。“轻卡下乡”取消换购限制;消费需求韧性和政策激励共同支撑汽车需求。预期7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速40%左右。伴随出口市场逐步恢复和国内宏观经济复苏,下半年汽车市场仍将维持相对旺销格局,09年汽车销量增速有望达到25%。 如我们预期企业盈利好转,汽车业利润降幅快速收窄,二季度利润显著正增长。2009年1~5月汽车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02亿元,同比下降10%,整车制造利润317亿,同比下降11%,降幅快速收窄。销量增长驱动利润水平显著提升。汽车重点企业利润总额4月同比增长33%,5月同比增长32%,二季度行业利润显著正增长,预期主流公司中报业绩将同比增长。 物流车环比持续改善,工程车需求稳定,全年重卡需求有望略增。6月销售重卡5.3万辆(同比-24%),超越市场预期,半挂牵引车等物流用车如预期环比持续改善。下半年重卡市场将好于上半年,预计全年重卡有望实现56万辆销售(同比+4%),显著超越市场悲观预期。 乘用车企业总体表现乐观,自主品牌表现出色,中高档车需求环比显著改善。上海汽车(+260%)、比亚迪(+126%)、一汽轿车(+103)、江淮汽车(+91%)等企业销量同比较快增长。一汽丰田销量4万(+15%)扭转负增长。行业潜在风险因素:宏观经济风险致下半年汽车需求显著下滑,原材料价格显著上涨,出口需求压力延续。 销量提升带动业绩预期和估值水平增长。淡季旺销打消市场对汽车需求持续性顾虑,中报业绩超预期提升盈利预测水平,维持汽车行业“强于大市”评级。重点关注一汽轿车、上海汽车、福田汽车、一汽富维、华域汽车、一汽夏利、潍柴动力、宇通客车、江铃汽车、长安汽车、江淮汽车等。
|
2009-07-20 15:44:46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长安幸福 |
发帖数:836 |
回帖数:718 |
可用积分数:74494 |
注册日期:2009-02-22 |
最后登陆:2019-08-21 |
|
快讯:上海汽车(600104)上演逆转行情 大涨4.5% 2009年07月20日13:47 和讯股票7月20日消息 汽车龙头上海汽车(600104,股吧)展开大逆转行情,由上午的下跌超过2%转为午后大涨4%,成功带动一汽轿车(000800,股吧)、一汽夏利(000927,股吧)等汽车龙头股上涨。
18日一期投资达30亿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在上海揭牌,上汽集团与上海市嘉定区签订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
2009-07-20 15:48:22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长安幸福 |
发帖数:836 |
回帖数:718 |
可用积分数:74494 |
注册日期:2009-02-22 |
最后登陆:2019-08-21 |
|
车市井喷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 2009年07月19日 16:1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南辰
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等单位近日联合发布的《2009年二季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显示,因质量问题投诉的用户占到60%以上,相比上个季度,增加了近三成。报告显示,半年以内的新车投诉占到49.5%,问题主要集中在车窗、跑偏、吃胎、漏油、异响等方面。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车质量下降明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上半年国产汽车产销统计显示,上半年汽车销量达到609.88万辆,同比增长17.69%,在数量上暂时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老百姓更为直接的感受则是很多4S店里现车销售一空,买车要先预订、耐心等。厂家更是纷纷调高产销目标,表示要加班加点保障供应。然而,如果市场井喷的背后,是厂家放松对质量的要求,“萝卜快了不洗泥”,这种不重质量的井喷将很难长久持续,中国汽车工业也将掉入数量升而质量降的危险陷阱。
眼下,全国正在大力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各级领导对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均高度重视。实际上,这正是汽车产业抓住时机调整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汽车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拉动内需就得不到长远和可持续的护航,中国汽车工业就很难在危机中锤炼出能够满足汽车发达国家质量标准的高质量产品,又何谈振兴汽车出口?
实际上,记者认为,对于“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这顶帽子,责任大于荣誉。以一直戴着这顶帽子的美国汽车市场为例,“全球最大”的背后是政府保护消费者的立法最严格,厂家对消费者投诉和质量问题高度重视,堪称汽车消费者的天堂。例如,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提供的数据,以2008年为例,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召回案件共计778次,其中车辆召回682次,轮胎召回20次,零部件召回66次,儿童约束系统10次,总件数22200093(辆、件)。同年,我国召回汽车仅34次,538620辆。
今年7月8日到17日,10天内国内有5起汽车主动召回公报,涉及车辆近3万辆。有人还纳闷,为什么近期汽车召回“多”起来?实际上,以中国汽车市场眼下的规模,如果立法严格、执法到位,多数厂家的诚信会“迈上新的台阶”,主动召回数量将远远不止眼下这些。
再以汽车三包为例,美国各州的柠檬法详尽地规定了汽车制造商维修、更换有缺陷的载客机动车辆或退款的义务,而我国的汽车消费者因为汽车三包法规的长期缺位,屡屡因为退换车的艰难而心痛不已,成为拉动汽车内需的隐患。当我国超越美国暂时成为半年度全球最大新车市场时,如果不把保护消费者利益、狠抓质量和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这顶漂亮的高帽子下面很可能会危机四伏、怨声载道。
当前,急需质量主管部门与媒体密切配合,在危及消费者生命安全的重点产品领域曝光反面典型。例如,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信息管理部主任吴友生今年3月透露,该中心2008年接到的有效汽车投诉中,有495例针对轮胎的投诉,较为严重的是锦湖轮胎的鼓包和侧面裂纹问题等。而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发布的《2009年二季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也显示,截止到2009年6月底,有关锦湖轮胎的投诉有上百起,用户反映锦湖轮胎在行驶几百、几千公里或购车不到1年就出现“开裂”“鼓包”甚至“爆胎”。记者认为,对这些投诉率高的厂家,主管部门应当尽快给消费者一个权威说法,并结合企业质量诚信体系的建立工作建立相关黑名单,把“质量和安全年”工作做扎实,确保下半年车市能够高质量地增长。 (责任编辑:黄涛)
|
2009-07-21 11:45:06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长安幸福 |
发帖数:836 |
回帖数:718 |
可用积分数:74494 |
注册日期:2009-02-22 |
最后登陆:2019-08-21 |
|
A股上市加速 奇瑞首谈"奇江恋"前景实现优势互补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发布时间: 2009年07月21日 05:06 作者: 宦璐 正在做尽职调查,声称与江淮汽车合并可优势互补 记者昨日获悉,奇瑞汽车已经重启A股上市的工作,与此同时,一直缄口不谈与江淮汽车整合的奇瑞,近日首次开口表态称,两家公司如果合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昨天,奇瑞汽车总经办主任、新闻发言人金弋波对上海证券报表示,奇瑞汽车从去年6月递交上市申请文件,但因受金融危机影响,上市工作受到影响。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环境变好,车企的上市环境也在变好,奇瑞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在重新开始,希望能择机上市。“要等重新审批,目前的进展是在做尽职调查。”在最受关注的“奇瑞汽车管理层持股比例”方面,他表示不方便透露,但跟去年相比,比例并无变化。 在盈利情况方面,他补充到,“既然我们要提出上市,奇瑞的盈利情况还是符合上市要求的。“但他也坦承,奇瑞汽车的新产品数量较多,因此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太大,这也化解了一部分利润。 与此同时,在安徽省政府的推动下,奇瑞汽车与江淮汽车的整合重组工作也在进行中。”最有可能将首先从发动机的合作开始。”据一位接近奇瑞汽车高层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江淮汽车在上个月,已经派人考察过奇瑞的发动机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6月29日,奇瑞汽车永达铸铁工厂投产仪式召开。该工厂的投资总额为20亿元人民币,主要生产发动机钢盖毛坯的铸件。据悉,奇瑞汽车的发动机工厂产能为60万台,但就是因为受制于这个钢盖铸件导致产量无法快速扩大。 该知情人士分析,如果奇瑞和江淮未来首先在发动机项目上进行合作,奇瑞汽车就必须将发动机工厂的产量快速提升上去。 事实上,据一位未具名的汽车行业分析师观察,双方的重组也是促使奇瑞尽快上市的动因之一。在上市之后,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也使奇瑞在重组整合以及和江淮的交叉持股的谈判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今年以来,在安徽省整合汽车工业并做大做强汽车工业的指导思路下,“奇江恋”(奇瑞和江淮)的传闻数度甚嚣尘上。但截至目前,关于两家车企的具体整合方案仍未出台。 在金弋波看来,这两家同处安徽境内的汽车企业都有很强的实力,如果合并,则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奇瑞是一家成立只有11年的创新型汽车公司,一切从零开始,快速发展,在轿车和发动机的开发上具有自己的优势,而江淮是一家稳健型公司,其他产品上江淮则有优势,强强联手,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对于振兴安徽省汽车工业也有积极意义。”
|
2009-07-21 22:01:54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长安幸福 |
发帖数:836 |
回帖数:718 |
可用积分数:74494 |
注册日期:2009-02-22 |
最后登陆:2019-08-21 |
|
修订版《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将出台 时间:2009年07月21日 21:12:18 中财网 已经实施了4年之久的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 《办法》)或许将在今年得以改善。日前,有消息显示,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后,经过修订的《办法》会在年底之前出台。 据了解,4年前出台的 《办法》初衷是为了规范市场,通过品牌授权经营,可以保证在消费者权益受侵害时责任追溯到厂家。但《办法》的实施却使经销商的地位从汽车厂家的合作者变为从属者,产销两方的矛盾日益激烈。即将修改出台的新办法或将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引导汽车市场向良性方向发展。 记者了解到,老 《办法》实施以来我国汽车经销商的数目已减少1/3,生存下来的经销商也多是如履薄冰。取得授权--高成本--高依附性,就是众多汽车经销商"前仆后继"、屡屡重蹈的覆辙。今年以来,北京地区多家4S店以及销售集团都纷纷曝出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的消息,众义达、双龙伯乐等拥有多家4S店的集团公司都已经或正在面临着危机。 据悉,新《办法》主要是针对三个方面的市场与经销商政策提出了改变。一是针对当前汽车供应商,尤其是国外汽车供应商对经销商授权建4S店时在固定资产投资、占地面积等方面存在过高要求的问题,明确要求汽车供应商应该依照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和市场需求的具体情况,合理布局品牌汽车销售网点及服务网点。二是取消供应商与经销商地位不平等的关系。三是要努力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汽车供应商和经销商的经营行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组成员蔡赋慰表示,《办法》配套细则若能在年内出台,对经销商来说犹如一颗定心丸,而处在产业链末端的经销商队伍稳定对整个行业的稳定至关重要。 □ .沈.欣 .北.京.晨.报
|
2009-07-22 11:57:27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长安幸福 |
发帖数:836 |
回帖数:718 |
可用积分数:74494 |
注册日期:2009-02-22 |
最后登陆:2019-08-21 |
|
李荣融: 重组抓手:产业振兴规划
"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在刚刚召开的每5年一次的"驻外使节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部分中央企业负责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大规模推进行业兼并重组,打造更有实力的国际型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轻工、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石化、有色、电子信息及物流产业振兴规划,兼并重组几乎出现在每一份规划之中。尽管提法不一,但鼓励兼并重组、调整产业结构却成为一致目标。
产业振兴规划甚至对兼并重组有了细致的量化指标。比如汽车,在提到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时,规划明确"大型车企从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鼓励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大型汽车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北汽、广汽、奇瑞、重汽等汽车企业实施区域性兼并重组。
产业集中靠的是兼并和重组。振兴规划提供了整合方向,特殊性税务处理则为减负。因此,央企的重组并购必然会加快速度。
|
|
结构注释
|